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高职生毕业半年摘得公司技术创新大奖


张艳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07级毕业生,现为山东青能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在2010年荣获公司一项“技术创新奖”,与张艳春名字并列的其他4人均是工作多年的高级技工、高级工程师,唯独张艳春刚入职不到半年。

张艳春所在的,是一家生产汽轮机、泥浆泵、内燃机的能源设备制造厂家。在表彰大会上该公司领导特意撰写了如下颁奖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为公司带来了技术创新、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发展,他们勇于创新的激情为全体员工树立了榜样。”对张艳春的获奖,曾担任指导老师的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沈梅坦言:“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为张艳春赢得赞誉的技术革新项目是由他独立开发研制的“新型自动套筒研磨机”,这使原来需要23人、45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变为无人自动安全操作,并且缩短到1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同时,还消除了设备的安全隐患,避免了残次品的出现。

在校期间,沉默寡言的张艳春就给任课教师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沈梅教“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课,每次下课后,张艳春一改沉默,似乎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在这门讲求程序优化的课程中,沈梅会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编程,对于不同的编程方法张艳春常常发问:“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那种”,直至完全理解为止。

除了学好理论课,张艳春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实训和实践活动,将他的动手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多次在技能大赛中夺魁,还曾获得国家级奖学金。

“他善于钻研,韧性很强,有自己的目标,很少考虑别人的看法。”沈梅说,在她看来,这种钻研习惯的养成延展到工作中,成为张艳春自觉进行技术革新的基石。

刚入职时,张艳春被分配到装配车间调速班工作,负责汽轮机调速器的装配与试验。平日工作中,他发现作为汽轮机装配部件之一的套筒,采用的是手工研磨或车床夹持式研磨的方式进行加工,这种研磨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耗能、效率低,而且安全隐患大,同时因受力不均还会出现研磨后套筒变椭或变锥而报废的现象。

“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技术革新呢?”张艳春立即将想法告诉了车间主任阎文强,从提出想法到产品成型,前后总共用了半年的时间。公司专门组织专家就这项革新进行了鉴定,鉴定显示,“新型自动套筒研磨机”性能良好,适合投入生产。鉴于这台机器的实际价值,公司特地为其申请了国家专利。

儿时的技术梦想如今已成真,但捣鼓各种机械仍占据了张艳春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一向俭朴的张艳春却大方地拿出1万元奖金中的60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我喜欢它所带来的速度和激情”。

如同上瘾一般,又一项技术革新的项目已在张艳春头脑中酝酿多时。这一次的项目是对汽轮机上盖进行铣磨钻工装,鉴于之前对支撑汽轮机上盖的辅助支架进行重复焊接和切割所带来的不便,张艳春尝试制作可循环使用的支架。他已用两三个月时间画完了图纸,目前正在等待公司研发中心对支架强度的最终审核。

而对于怀揣梦想、和他一样刚踏入职场的同龄人,张艳春的一点建议是:“一定要踏实,静下心来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

张艳春在工作中


相关阅读

校友服务